部分商家已经提前销售英特尔B860主板,和即将上市的H810都是为酷睿Ultra200S系列台式机处理器配套的,与之前的Z890相比,这两个分别定位中端、低端的芯片组,能进一步降低用户组装成本。搭配酷睿Ultra200S非K系列型号,如Ultra5-225F/230F等,将逐渐取代现有的H610/B760+i5-13400F/14400F组合。
英特尔暂无计划推出Ultra3-205F来取代i3-12100F,后者在2025年仍是入门级消费者的首选,这一代Ultra3已升级至8核8线程(4P+4E),理论性能接近i5-12400。
华硕主板价格通常较高,入门级的PRIMEB860M-K售价近800元,与上一代PRIMEB760M-K持平,两代产品功能相似度高。
测试板代号“DAXUE”,去掉MOS散热片后,主板供电为明确的6+1+1+1相,分别对应CPU核心供电(VCCCORE)、核芯显卡供电(VCCGT)、控制器供电(VCCSA)、VNNAON(ArrowLake架构新增)。因酷睿Ultra200S大幅降低功耗,这套系统理论上可勉强高负载带Ultra5-245K(≤159W),未来即便是很差的H810主板也是6相或7相供电,本质是3+1+1+1和4+1+1+1,后3个+1都一般,别被卖家宣传的6相、7相供电迷惑。
常见的瑞昱ALC897主流集成声卡,以及从B660/B760开始普及的2.5Gb高性能网卡,用的是改进款瑞昱RTL8125D,相比前代RTL8125B功耗稍低,其他区别不大。
从B760起,除特别低端的主板外,都会标配双M.2接口(1个来自CPU的5.04、另1个来自主板芯片组的4.04),B860也是如此,在增加芯片组PCIe4.0通道数后,B860最多可提供4个全速M.2(1个来自CPU、3个来自主板芯片组)。
前置Type-C接口似乎成标配,速度一般是USB3.0(5.0Gbps),更高速度需机箱相应接口支持,实际意义不大,多数自带前置3.0速度C口的机箱很聪明,直接前置19Pin转出1个标准A口+1个标准C口(而非双A),架空了专用前置C口。
代号Q3NQ的B860(ES)芯片组芯片,打孔是内部销毁标志。
测试板背部接口颜色标注有误,两个青绿色接口并非都是USB3.2Gen2(10.0Gbps)。
华硕这一代B860的高端型号有ROGSTRIXB860-G/A/F及面向ITX市场的B860-I,颜值高,普遍覆盖厚散热片。
B860采用14+1+2+1相供电,用80A的Dr.Mos,供电能力强,能满足全系列酷睿Ultra处理器高负载稳定运行。
B860直接集成4个全速M.2,包括1个来自CPU的5.04、3个来自主板芯片组的4.04,取消其他所有PCIe4.0x1扩展槽,这种操作很激进,多数中高端B860会采用这种操作,可能会象征性留一个共享通道的扩展槽。
主板的2.5Gb网卡来自英特尔的I226V,集成声卡是高性能的瑞昱ALC1220,还有几个负责高速USB等接口的控制芯片。
USB扩展接口方面,前置接口为1C(10.0Gbps)+2A(5.0Gbps),后置接口为1C(雷电4)+1C(10.0Gbps)+1A(10.0Gbps)+3A(5.0Gbps)。两个小按钮分别用于BIOS快刷、一键清除CMOS。
B860相比前代主板进步不大,除了进一步普及多M.2、2.5Gb网卡外,高端板型基本标配USB4接口,这一代板子提升了存储扩展和高速接口扩展能力,价格也比前代略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