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70Ti与5080采用相同的GB203核心,但价格更为亲民,外包装设计与5080UW相似,型号标识改为5070Ti,整体风格延续了5080的嘻哈元素,包装侧面的“ultra”字样设计较为隐蔽,内盒为纯黑色,同样印有“ultra”字样。
包装内包含的配件较少,仅有一根3x8PIN转16PIN的白色转接线,适用于老款电源,显卡外观与5080UW几乎一致,散热设计也相同,可以视为5080UW的简化版,风扇右下角印有“Ultra”字样,散热器上的iGame和Ultra字体保留了前代的多角度变色设计,提升了视觉效果,显卡侧面同样延续了这一设计,整体颜值较高。
接口采用16PIN设计,足以应对5070Ti的300W功耗,PCI-E5.0接口的做工比4.0更为复杂,有更高的稳定性,散热设计采用穿透式方案,这一设计在40系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,核心背面的电容布局与5080UW相似,能够支持高频运行,接口部分包括3个DP2.1和1个HDMI2.1,相比顶级非公版少了一个HDMI接口,背板为金属材质,并贴有黑色绝缘胶,防止短路。
散热器采用纯铜底座和7根热管设计,能够有效应对300W的TGP,与5080UW不同的是,5070Ti的7根热管粗细一致,而5080UW因360W的TGP需求,配备了两根较粗的热管,风扇来自不同厂家,实际使用中表现良好,噪音较低,风扇支架采用金属条加固,保障了结构强度。
PCB设计与5080UW完全一致,供电数量和布局相同,供电部分同样缺少两相,5070Ti采用GB203-300核心,CUDA数量减少至8960个,显存为三星K4VAF325ZC-SC28,频率为28Gbps,超频能力略逊于5080的32Gbps颗粒,核心控制器为芯源系统的MP29816-A,支持双路16相供电,实际可能为三路或四路控制器,核心段MOS为芯源系统MP87993,支持50A电流。
上机后5070Ti的外观与5080UW完全一致,测试平台采用AMD R7 9800X3D处理器、技嘉B650M冰雕主板、金士顿叛逆者32GB DDR5 7600内存、七彩虹iGame RTX 5070Ti Ultra W OC显卡、金士顿KC3000 2TB SSD、海韵Focus V4 GX1000W电源、乔思伯TF2-360散热器和乔思伯D300机箱。
待机状态下,显存频率正常降低,与之前测试5090D和5080时显存始终运行在最高频的情况不同,测试环境温度为25℃,单拷furmark时,5070Ti的整卡功耗为300W,比5080低60W,温度为71℃,风扇转速为1600转,噪音仅为33.2分贝,几乎无声。
理论测试中,3DMark Time Spy跑分与4080S相近,其他基准测试成绩也与4080S火神版基本一致,光追性能略高于4080S,DLSS开启后帧率提升明显,渲染测试中,5070Ti与4080S表现相当,VRAY光追渲染测试中5070Ti略胜一筹,工业软件测试中,5070Ti表现优于4080S,建议优先选择5070Ti。
2K游戏测试中,5070Ti在大多数游戏中与4080S持平,仅在CS2中略逊一筹,4K游戏测试表现与2K相似,两者性能相当,开启DLSS后能够流畅运行主流3A大作,50系列的最大优势在于DLSS4,开启4倍帧生成后,帧率从90帧提升至159帧,但需要基础帧率在45帧以上才能获得最佳体验。
超频测试中,5070Ti的核心和显存频率可分别提升350MHz和1000MHz,但实际跑分提升仅为3%~4%,可能与TGP限制或驱动优化有关。